
饮食与心血管风险关联对照表
我将先提炼研究核心结论,再按研究背景、关键发现、核心启示的逻辑梳理内容,让研究结果更清晰易懂。
日常饮食中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的摄入,会通过影响血脂指标(如脂蛋白 B / 脂蛋白 A1 比例)和血压,进而关联心血管疾病风险;其中,脂蛋白 B / 脂蛋白 A1 比例是评估心血管脂代谢风险的最全面指标。
1. 研究名称:PURE 研究。
2. 参与范围:覆盖北美、南美、欧洲、非洲、亚洲共 18 个国家,纳入 125287 名参与者。
3. 研究方法:通过标准调查问卷记录参与者饮食,重点评估总脂肪、饱和脂肪酸、单不饱和脂肪酸、多不饱和脂肪酸、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膳食胆固醇 7 类营养元素。
4. 研究周期:持续 10 年,追踪营养元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。
营养素类别 | 对血脂指标的具体影响 |
总脂肪及各类脂肪(饱和、单不饱和、多不饱和) | 总胆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、脂蛋白 A1 水平较高;但甘油三酯、胆固醇 /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、甘油三酯 /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、脂蛋白 B / 脂蛋白 A1 比例较低 |
碳水化合物 | 总胆固醇、脂蛋白 B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、脂蛋白 A1 水平较低;但甘油三酯、胆固醇 /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、甘油三酯 /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、脂蛋白 B / 脂蛋白 A1 比例较高 |
• 总脂肪、饱和脂肪酸、碳水化合物摄入高的参与者,血压水平较高。
• 蛋白质摄入量高的参与者,血压水平较低。
• 用饱和脂肪酸代替碳水化合物:会导致严重血脂异常。
• 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碳水化合物:可改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压异常,但会加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异常。
饱和脂肪酸摄入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,仅通过脂蛋白 B / 脂蛋白 A1 比例反映,与其他脂代谢指标无关。
1. 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,或用碳水化合物代替饱和脂肪酸,可能引发血脂代谢异常,并非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最优选择。
2. 用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,需权衡利弊 —— 虽能改善部分风险指标,但可能加重另一部分指标异常。
3. 评估心血管脂代谢风险时,应优先关注脂蛋白 B / 脂蛋白 A1 比例,其比单一血脂指标更具参考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