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多与 “外邪侵袭、脏腑失调、气血不和” 相关 —— 外邪(风、湿、热、燥)侵袭皮肤,或内在脏腑(肺、脾、肝、肾)功能失常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,均会引发皮肤异常。治疗遵循 “辨证施治、内外兼调” 原则,根据皮损表现、伴随症状区分证型,通过内服方药、外治疗法及生活调摄,从根源改善皮肤状态,以下为常见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框架。
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关键在于精准辨证,以下为四种高发证型的典型表现,可作为自我初步判断的参考:
湿热蕴肤证:常见于湿疹、痤疮、带状疱疹等,皮损多表现为红斑、丘疹、水疱,伴随瘙痒剧烈、渗液(如湿疹渗液)、口苦、大便黏腻;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多因湿热内蕴,循经外发于皮肤所致。
血虚风燥证:多见于慢性湿疹、银屑病(牛皮癣)、皮肤瘙痒症,皮损以干燥脱屑、粗糙肥厚为主,瘙痒夜间加重,伴随面色苍白、头晕乏力、失眠;舌淡苔薄白,脉细弱。核心是血虚不能濡养皮肤,风邪侵袭引发瘙痒。
热毒炽盛证:常见于急性皮炎、丹毒、脓疱疮,皮损红肿灼热、疼痛明显,可伴脓疱、发热、口渴、便秘;舌红苔黄,脉洪数。多因热毒侵袭皮肤,气血壅滞而成。
脾虚湿蕴证:多见于亚急性湿疹、脂溢性皮炎,皮损淡红、瘙痒较轻,伴随食欲不振、腹胀、大便溏稀;舌淡苔白腻,脉濡缓。主要因脾虚失运,湿邪内生,泛于皮肤。
根据证型差异,中医采用 “内服 + 外治” 结合的方式,既调理内在脏腑气血,又直接改善皮肤局部症状。
内服方药:辨证施药,调理根本
湿热蕴肤证:以 “清热利湿” 为主,选用龙胆泻肝汤(龙胆草、黄芩、栀子等)或萆薢渗湿汤,缓解红斑、渗液与瘙痒;若为痤疮,可加蒲公英、连翘清热解毒。
血虚风燥证:侧重 “养血润燥、祛风止痒”,常用当归饮子(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防风等)或四物消风饮,改善皮肤干燥脱屑;瘙痒甚者可加白鲜皮、地肤子增强止痒效果。
热毒炽盛证:需 “清热解毒、凉血消肿”,选用黄连解毒汤(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栀子)或五味消毒饮(金银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),适用于急性热毒类皮肤病;丹毒患者可加赤芍、丹皮凉血通络。
脾虚湿蕴证:以 “健脾利湿” 为核心,用除湿胃苓汤(苍术、厚朴、茯苓、白术等),改善皮损与脾虚症状;脂溢性皮炎患者可加山楂、神曲健脾消食。
外治疗法:直达病所,缓解症状
湿敷法:适用于湿热蕴肤证有渗液者(如湿疹急性期),用马齿苋、黄柏、苦参煮水放凉,浸湿纱布湿敷皮损处,每次 15-20 分钟,每日 2 次,可清热燥湿、减少渗液。
涂搽法:干燥脱屑类皮损(如血虚风燥证),可外用青黛膏、黄连膏,或用当归、紫草、凡士林熬制的药膏,滋润皮肤、止痒;热毒炽盛证的脓疱、红肿,可外涂金黄膏清热解毒。
熏洗法:适用于全身瘙痒症,用苦参、地肤子、蛇床子、防风煮水,待水温适宜后熏洗全身,每次 20 分钟,每周 2-3 次,能祛风止痒、改善皮肤状态。
皮肤病的恢复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,需通过调摄减少外邪侵袭与内在失衡,避免复发。
饮食调理:避辛辣油腻,养脾胃气血
湿热、热毒证者需忌辛辣(辣椒、花椒)、油腻(油炸食品)、发物(海鲜、羊肉),以防加重内热;血虚风燥证者可多吃红枣、桂圆、黑芝麻、核桃,补养气血、滋润皮肤;脾虚湿蕴证者需少吃生冷食物(冰饮、西瓜),可常食山药、莲子、薏米健脾祛湿。
皮肤护理:忌过度清洁,保湿润肤
避免频繁使用热水烫洗皮肤(尤其干燥类皮肤病),减少肥皂、沐浴露等刺激性清洁品;洗澡后及时涂抹温和的润肤霜(如凡士林、杏仁霜),保持皮肤润泽,缓解干燥脱屑;湿热类皮肤病需保持皮损处清洁干燥,避免搔抓引发感染。
情志与环境:调情绪,避外邪
中医认为 “怒伤肝、思伤脾”,情绪波动易加重肝郁、脾虚,诱发或加重皮肤病,需保持心情舒畅,通过冥想、散步缓解压力;同时避免长期处于潮湿、闷热环境(如梅雨季节注意通风除湿),防止湿邪、热邪侵袭皮肤。
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 “整体调理”,需根据个体证型与皮损变化调整方案,通常急性皮肤病 1-2 周可见明显改善,慢性皮肤病需坚持调理 1-3 个月。若皮损持续加重(如大面积红斑、脓疱)、伴随发热或剧烈疼痛,需及时就医,排除感染或其他器质性问题,确保治疗安全有效。